人粒细胞无形体病?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基本介绍
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基本介绍
人粒细胞无形体病,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(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)引发的一种蜱传疾病。这种寄生菌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,蜱通常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和家养动物(如鼠、鹿、牛、羊等)后再叮咬人,导致病原体入侵人体,特别侵袭末梢血中的中性粒细胞。
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,以及多脏器功能损害。感染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,但潜伏期一般为1至2周,急性起病时患者会持续高热,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。临床表现还包括全身不适、乏力、头痛、肌肉酸痛,以及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和腹泻等。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,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。
1994年,美国得州大学的研究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。这种病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有相似症状,容易误诊,因此卫生部门特别提醒医疗工作者对此病保持警惕。据卫生部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(试行)》指出,全球某些地区,特别是在有蜱类栖息的区域,如美国和欧洲,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率较高。哺乳动物如白足鼠、白尾鹿、红鹿、牛和山羊等也可能成为储存宿主。
无形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,通过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,如岩藻糖基化和唾液酸化糖基化折叠蛋白,侵入粒细胞,引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。通过电子显微镜可见,病原体在细胞内形成包涵体,揭示了其感染机制。
扩展资料
人粒细胞无形体病(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,HGA)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(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)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,以发热伴白细胞、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。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,主要通过蜱(也叫壁虱)叮咬传播。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,容易发生误诊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。河南省卫生厅通报称,截至2011年5月24日,河南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蜱虫病)病例70例,死亡4例。
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哪类传染病(什么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)
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种特殊疾病,主要影响身体的中性粒细胞。这类疾病属于传染性疾病范畴,由寄生虫引发。
具体来说,寄生虫侵入体内,破坏正常细胞,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,白细胞数量上升,严重时可引发器官损伤。
免疫系统较低时,寄生虫容易大量繁殖,引发疾病。此病还具有潜伏期,患者可能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症状。
总之,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传染性疾病的一种,主要特征为由寄生虫侵扰中性粒细胞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。了解其特性和传播途径,对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。




